白水坝台球助教:在碰撞中寻找人生的精准与平衡-白水坝台球助教

在白水坝老城区的一隅,藏着一家不起眼的台球厅。褪色的招牌下,绿色台呢映着顶灯昏黄的光,空气中浮动着巧克粉的粉尘和偶尔的击球脆响。这里有一位特殊的助教——人们叫他“老陈”,但他更愿意自称“白水坝的台球摆渡人”。白水坝台球助教

老陈的助教生涯始于十年前。那时的他还是个因工伤退役的厂区工人,左腿的旧伤让他走路微跛,却意外练就了独特的站姿——重心落在右腿,上半身如标尺般稳定。台球厅老板打趣说:“你这姿势,天生就该教人打球。”于是,一把自制加长杆、一盒手写笔记,老陈的助教招牌悄然挂起。白水坝台球助教:在碰撞中寻找人生的精准与平衡-白水坝台球助教

他的教学没有华丽术语。学员总记得他沙哑的提醒:“手架不是摆花瓶,要像桥墩子一样吃住力”“打直线球先看脚尖,人歪了,球杆再直也是白搭”。有时他会突然按住学员的肩膀:“停!你呼吸乱了,这一杆肯定偏。”那些被生活磋磨得急躁的年轻人,往往在反复矫正姿势的过程中,莫名平静下来。白水坝台球助教:在碰撞中寻找人生的精准与平衡

台球厅常客李哥说,老陈最神奇的本事是“看人下菜碟”:“教学生仔用几何公式算角度,教上班族就讲‘打球如开会,得留好下一杆的余量’,连菜场阿姨来玩,他都能用‘打台球和挑冬瓜一样,得找重心’打比方。”

深夜打烊后,老陈会独自擦拭球杆。某次醉酒,他对徒弟漏过真心话:“台球桌上只有两种球——活球和死球。可人这一辈子,多半卡在‘半活不活’的位置。我教他们发力,其实是想说:别怕碰撞,但得撞对地方。”

如今的白水坝面临拆迁,台球厅的玻璃门上贴着鲜红的“拆”字。老陈依旧每天准时出现,只是教学笔记里多了张手绘的台球厅平面图。“等新地方安顿好了,”他摸着斑驳的球台边沿,“咱们继续教人把‘死球’打活。”